
1946年4月的“四平保卫战”,林彪率领的民主联军,在付出8000人的代价、歼灭国民党军一万多人后,最终主动撤出四平。为此,林彪曾经被有些部下称为“逃跑将军”。但就是在林彪低谷的时候,毛泽东反而“出格”地重用了他……
01
四平、长春相继失守
1946年4月18日,震惊中外的“四平保卫战”正式打响。林彪率领由天南海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组建而成的民主联军,迎接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部队的连番攻击。
实力的对比是非常明显的,林彪感到坚守四平的压力越来越大。一个月后的5月18日晚,在付出8000人的代价、干掉国民党军一万多人后,林彪结合各方面的情况,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:保存实力,主动撤出四平。
■四平战役时期,林彪在做指挥会议。
在当时,大家心里是想不通的:怎么能说跑就跑呢?这不是畏战吗?有些部下甚至把林彪称为“逃跑将军”,说他在苏联养了几年伤,早忘记怎么打仗了。
之所以出现这种言论,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。毕竟,林彪在1937年9月取得平型关大捷后,仅仅过了几个月,就被阎锡山的哨兵误伤,然后就去苏联疗伤了。再次回国,已经是1942年了。从1942年回国到1945年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,整整3年的时间,林彪都未带兵打过仗。如果再算上在苏联养伤的3年多,他已经有6年没打过仗了。所以,部下才会对他的指挥能力产生怀疑。
不过,部下们的怀疑都错了,他们没能理解林彪的良苦用心。事实上,早在共产党的军队进入东北后,林彪就一直主张避免与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硬碰硬。他的战略是,把国民党军队放进来,让其拉长战线,然后寻其薄弱环节,各个击破。
在当时的背景下,中央制定了"独霸东北"的战略,不允许国民党军队进入该地区。面对这一战略要求,林彪只能坚决执行,并决定冒着风险继续作战。然而,随着战斗的进行,林彪渐渐认识到进一步战斗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的危险,甚至无法找到安全撤退的路径。
面对可能的军事危机,林彪迅速决策并请示中央。他意识到保全军队和士兵的生命至关重要。最终,中央对林彪的请示做出了果断的决策,决定撤出四平。
毛泽东5月19日同意放弃四平,与此同时,他来电要求“长春卫戍部队应立即开始布置守城作战,准备独立坚守一个月。”但林彪、彭真、罗荣桓等研究,认为不宜守长春,主力应一直退过松花江北。
5月23日,毛泽东再次来电,还是要求坚守长春,原因是:“我们正在南京谈判让出长春,交换别的有利条件,但必须守住长春,方利谈判,否则不利。”
但是,就在同一天,国民党新6军攻占了长春。
